从危机传播到风险沟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转型
标题:
从危机传播到风险沟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转型
作者:
苏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
张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
期刊:
新闻与写作(News and Writing,CN : 11-1109/G2),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中国知网2022复合影响因子2.931。该期刊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主管,被百度学术评价为“全国核心期刊”和“中国中文优秀期刊”。
发表日期:
2020年4月5日
研究概要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往针对确定性伤害、以组织为中心的危机传播视角捉襟见肘,在与公众平等对话、多主体协调等方面缺乏解释力和实践意义。考虑到以新发传染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不确定性、持续性和主体多元等特性,本研究倡议从危机传播向风险沟通视角转型。
研究先梳理了危机传播与风险沟通的起源、内涵、发展和特点,发现二者在目标、理念、内容和阶段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体来说,在目标上,危机传播是为了维护组织形象、挽回信任,其观照对象首先是危机主体;而风险沟通的目标则是降低各利益相关方的伤害,其观照范围比危机传播更广。
第二,危机传播的理念有精英色彩,往往以“告知真相”的姿态来构建传播策略,以组织、专家及其代理为核心来主导传播,公众互动与参与并非必选项。但是,风险沟通的理念更加强调各方参与、对话,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动态交互;交互过程中,风险不再仅是客观的算计,而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感知的混合产物。
第三,危机传播的内容是确定的信息,强调及时公开危机应对的进展、损失报告等;与之相反,风险沟通的内容则强调不确定性,坦诚公开现有认知的局限、风险后果和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性等等。第四,在阶段性上,多数学者认为危机传播在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的不同阶段存在各自的适用策略,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但是风险沟通则贯穿全程,是一个从始至终的持续过程。
在厘清了危机传播与风险沟通两者的差异之后,研究进一步提出要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危机传播视角、向风险沟通视角转型。作者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四点特性决定了转型的重要性。第一,比起修复政府或卫生部门的形象,更紧迫的是降低风险对社会全体人员,尤其是易感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伤害;第二,这类事件牵涉多方主体,多元互动、平等交流是必然;第三,以新发传染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确定性尤其突出,这需要政界、学界、传媒界和公众在心态上形成共识;第四,这类事件是持续发酵的,不应该仅仅把沟通重点放在特定阶段,而是全过程沟通,应当着眼于“未雨绸缪”而不仅仅是“亡羊补牢”。因此,基于风险不确定性的认知,以长期持续、平等维护各方利益、强调利益相关方平等对话的姿态来进行沟通,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有的立场。
最后,基于风险沟通视角,研究还抛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沟通可能的研究方向。研究倡议,未来学者有必要从公众风险感知、公众自我效能、风险沟通效果研究、风险中的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与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媒体/社交媒体对风险的放大器作用等方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更深入的传播学研究。
原文链接: